海绵城市就是比喻城市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遇到有降雨时能够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在干旱缺水时有条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这几年,全力开展城市节水工作,为建设海绵城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加强雨水利用的工程建设,多种措施全方位减少大量雨水对城市的冲击,不断提高城市防洪排涝减灾能力,促进雨水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最大限度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
海绵城市建成区内六大功能:
渗 利用各种路面、屋面、地面、绿地,从源头收集雨水。建设绿色屋顶、可渗透路面、砂石地面和自然地面,以及透水性停车场和广场等。
滞 降低雨水汇集速度,既留住了雨水,又降低了灾害风险。建设下凹式绿地、广场、植草沟、绿地滞留设施等。
蓄 降低峰值流量,调节时空分布,为雨水利用创造条件。保护、恢复和改造河湖水域、湿地并加以利用,因地制宜建设雨水收集调蓄设施等。
净 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及管网,初期雨水处理设施,适当开展生态水循环及处理系统建设;在满足防洪和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建设人工湿地,改造不透水的硬质铺砌河道、建设沿岸生态缓坡。
用 将收集的雨水净化或污水处理之后再利用。按照“集散结合、就近处理、就地循环”的原则,建设污水再生利用设施和综合雨水利用设施等。
排 进行河道清淤,开展城市河流湖泊整治,恢复天然河湖水系连通;新建地区严格实施雨污分流管网建设,老旧城区加快雨污分流管网改造和低洼积水点的排水设施提标改造等。
海绵城市建设的重点是“水”,其目标是统筹发挥自然生态功能和人工干预功能,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并以此来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水资源、增强城市防涝能力,提高城镇化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绿色生态、尊重自然、“天人合一”、永续发展是海绵城市建设的本质要求。高度重视加强城市重要水源全流域治理、保护,大力推进“河长制”,实现城乡互动和重要河流全流域治理、保护。加强了建成项目的管理、保障运营,着力发挥工程项目作用,使自然降雨“渗、滞、蓄、净、用、排”、流域注水“入、留、用、转、净、出”和城市引水“水源保护、取水安全、节约利用、污水处理”各个环节具体工程项目系统协调高效运转,海绵项目治污防污、生态修护、环境涵育功能正在显现。建设海绵城市告别“看海”模式,让城市内涝成为过去式;让雨水留得住,能够循环利用起来;让生态环境日渐向好,城市与自然更加和谐地融入在一起。
上一篇:加强推动雨水的收集利用
下一篇:雨水收集系统不断发展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