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2007年济南的7.18事件,还是2012年北京7.21事件,以及某些城市出现的“看海”现象,都严重影响了城市居民的生活,甚至生命安全。另一方面,雨水管理中也蕴含着水资源利用的巨大商机。有预测称,未来10年雨水管理产业的投资规模预计达到两万亿元人民币。
如何开发雨水资源,雨水管理会带动哪些产业?哪些企业能找到商机?
雨水污染很严重
雨水径流污染严重,目前城市雨水收集利用率不到10%
随着城市化发展,道路、桥梁、建筑物等不可渗透表面日益增加,使得城市降雨的径流量流失已由城市开发前的10%增加到开发后的55%。降雨在淋洗大气、冲刷道路、建筑物等之后携带了大量有机物、病原体、重金属、油剂、悬浮固体等污染物,最终进入地表水、地下水以及城市河湖水系,导致城市水环境污染,生态系统健康失衡。长期以来,行业内习惯用“初期雨水污染”这个概念来表述这个现象,因为在目前的管网体系中,后期雨水同样存在环境污染问题,尤其是溢流雨水。经调查,北京污染总量中30%以上来自溢流雨水,上海的苏州河,昆明的滇池,也同样受到雨水地表径流的严重污染。
中国的水资源匮乏情况持续恶化。我国仍有300多个城市供水不足,但仅有部分地区对雨水进行少量收集和有限利用,收集利用率不到10%;绝大部分雨水径流通过雨水管道直接排入附近水体,造成大量资源白白流失,结果就是雨水流失量增加和水循环系统平衡被破坏。然而,由于雨洪和污染问题相对突出,所以人们的关注多集中在快排和处理方面,忽视了对雨水的循环利用。
向左走?向右走?
如何解决雨水污染和循环使用问题?有两种路线可供选择:灰色路线和绿色路线。
灰色路线的思路来源于雨水的水质管理时代,其核心思路是排水和控污,主要手段包括建设大型的排水管网系统(大管径管道和为数众多的泵站),雨污分流体系,修建调蓄池以错峰和处理污染雨水。虽然这个路线对环境的影响已是有目共睹,但对于已建城区的改造和管网系统优化,仍是一个行之有效和可以快速见效的办法,就在不久之前,美国的波特兰市还投资14亿美元,修建了一个直径4米、5.5公里长的雨污合流管道。
据了解,我国许多城市地下管网建设历史欠账较多的城市,也建立了为数不少的管网系统,比如2010年上海在苏州河沿岸建设了5座容积为7万多立方米的调蓄池,同时还规划了更大规模的建设多座调蓄池以及大型地下调蓄隧道,用以控制雨水地表径流对于苏州河的污染。2011年,昆明在二环内开工建设18座合流制调蓄池,总容积也达到了24万立方米,北京更是在2012年“7.21”之后,投入巨资建设20座立交桥排水泵站和调蓄池。
以LID(低影响开发)、水敏感城市设计等为代表的绿色路线是建立在人们对于城市与自然关系深刻反思的基础上的,核心思想就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它比改造自然可以获得更多的效益。如美国费城经过实际测算,仅在雨水地表径流污染控制环节,传统的灰色路线可发挥1.22亿美元的经济效益,而绿色路线则可贡献28.46亿美元的效益。基于这一结果,费城宣称未来10年仅在LID的设计和实施环节,就将投入65亿美元。
对于未来中国雨水问题的解决思路,《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中表示,要“加快推进雨污分流管网改造与建设”,其内容包括“在雨污合流区域加大雨污分流排水管网改造力度,暂不具备改造条件的,要尽快建设截流干管,适当加大截流倍数,提高雨水排放能力,加强初期雨水的污染防治”,“积极推行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
虽然目前的实施细节、资金配套和方法方式仍未明确,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根据中国目前的现状和决策层的认识水平,中国未来的雨水解决思路,会是“灰色+绿色”的综合路线。住建部城建司张悦巡视员的话更易于理解,即采用蓄、渗、滞、净、用、排的理念进行管理。
产业大门正在开启
市场上雨水相关的企业不在少数,评价一个产业,尤其是环保产业是否处于兴起阶段,需要从国家的重视程度,法规的完善程度,技术的支撑能力,国内外的技术落差等来考量。从这个角度分析,中国的现代雨水产业,仍处于形成阶段,但它的发展速度将会带动其快速进入井喷状态。
据住建部相关人员测算,未来10年,在雨水管理方面的投资将达到两万亿元人民币。受益者有如下几种:
建设方与供货方
中国未来的雨水管理路线将遵循“蓄、渗、滞、净、用、排”的理念。“排”虽然在最后一位,但考虑城市建设的需要,以及历史欠账,市政排水系统存在着巨大的改善空间,管网的建设仍将占据较大比重。这一市场的打开将主要源于以下两个原因:一是未来一段时期新建排水设施需求或超过30万公里,带来明显的增量刺激;二是原有老化排水系统的大规模改造需求超过11万公里。
新增和改造需求带动的排水投资规模将在1.13万亿左右,这部分投资缺口预计在未来5年~10年得到充分弥补,因此相对于2010年901.5亿元的排水投资规模,未来5年排水投资的年均复合增速将维持在15%左右。北京提出“十二五”期间要基本建成雨污分流的排水系统;投入21.2亿元对中心城区的排水管线全部实施更新改造。
另外,调蓄池作为溢流污染控制、洪水错峰调节的重要手段,将是未来几年建设的重点内容。这些建设项目大多由政府投资,具有建设周期短、业主付款保障率高等特点。一批大的国有建筑企业将从中受益,如北京城建集团承建了北京20座立交桥蓄水池中的10座;同时,蓄水池中同步需要的各类设备,如过滤设备、管道自洁设备、各种控制阀门和闸门,这些设备的生产商和供应商,早已密切关注这方面的市场动态。
规划咨询产业
“雨水管理是城市水环境管理的最高阶段”,住建部城建司巡视员张悦曾有此论断。要将污染防治、防汛、生态等功能有机结合,这是一项高技术含量的复杂体系。湖南省常德市政府委托德国的汉诺威水协进行常德水环境规划,以及相关工程的设计总包,为此常德市政府花费了1000万欧元。但刘达克认为,如果真能够达到当时汉诺威水协提出的相关治理效果,这一笔钱花的还是非常值的。“如果我们在开展一项大工程之前,拿出投资预算的1%,甚至更少,来进行项目的顶层设计,取得的效果会比不做规划好得多。”
同时,国家的政策制定者也清醒地意识到了我国规划体系存在的问题,“排水系统本身不衔接,各项规划之间不衔接,城市竖向规划与相关体系没有结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在上海召开的2013年城市雨水管理国际研讨会上表示,国务院要求各地区在2014年年底编制完成防洪排涝建设规划,在规划咨询方面,单就未来投资体量来说,这一环节的产业体量应以百亿元来计,但这个环节能否最终产业化,并培育出一个健康的咨询产业,还需要等待时间验证。
相关的数字产业
应用GIS系统和数学模型来进行城市区域的水资源管理,这在国外已经是一个比较成熟的套路,并有完备的产业配套。但在中国,目前这个方法还处于应用探索阶段。降雨资料缺乏、管网基础资料缺乏、业已建立的GIS系统实用功能差、国外的成熟商业软件价格昂贵、系统运营和数据采集模式需要摸索、相关的技术人才尤其是实战型人才严重匮乏,是制约这个产业发展的几个关键要素。张悦就表示,虽然有上述困难,但要做,而且要做好,要把看不见的管网,变成看得见的业绩。这项工程耗资巨大并且与持续性的服务相关联,初步估算,一个中等城市的数字服务体系建立起来需要近千万元投资,仅以中国主要的城市需求来估量,未来将会形成上百亿元的产业规模,并且随着城市化和中小城市管理水平的发展提速,这个产业将在未来10年持续快速增长。
基于雨水综合利用的服务
“能否利用发达国家业已形成的研究成果和技术产品,打造中国城市发展的后发优势;通过科学的规划和实施,达到水循环城市或水敏感城市水平,这绝不是幻想”,车伍教授表示。而水循环或水敏感城市的理念,其实又折射在“蓄、渗、滞、净、用、排”这六字诀上。未来的城市,在水资源的净化与循环利用方面,必然是一个整体。这个进程已经启动,如果对比发达国家的管理经验,未来国家或特定行政区域,必定会出台更严厉的管理措施,比如雨水排放许可制度,雨水资源利用评价制度,辅以经济杠杆手段,如雨水排放收费,雨水收集和利用补贴等。比如,目前北京的措施是小区建设1m3的雨水收集设施,国家给予500元的补贴。
为特定区域(小区,广场,写字楼)的业主提供服务,在雨水收集、净化、利用方面提供达到国家政策要求的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营,同时通过资源回收利用为业主实现一定的经济价值,这个产业正在快速进入人们的视野。国家“十二五”水专项中,关于雨水综合利用和产业化的相关课题就有3个,广东省深圳市更是率先在区域规划中引入低影响开发综合利用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