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电话

4008-780-280

联系我们

龙康环保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全国免费服务热线: 4008-780-280
技术服务中心电话: 020-28185170
联系电话: 13016013265
邮箱联系: admin@longk.com
工厂地址:湖北省咸宁市嘉鱼县潘家湾镇嘉鱼产业新城园区内
总厂地址:广州市花都区炭步黄村工业区

更多联系方式

海绵城市和雨水收集的关系

建设“海绵城市”,预防“城里看海”
有统计数据显示,全国200多座中型城市中有三分之二逢雨必涝遇晴易旱,而且遭遇旱涝灾害之后处置措施也只是简单的补水和排水。对这些措施的过度依赖,让许多城市成为防涝防旱方面的“单向度的城市”。这种单向度的处置方式在局部受灾时一般能够奏效,但如果周边地区同样旱涝严重,就很可能产生一系列问题。比如,涝水外排会不会干了这边淹了那边,排了上游淹了下游?有能力往外排水的城市得以保全,但排水能力弱的城市怎么办?
与救灾措施的单一相应,我们的城市建设思维也是单向度的。盲目追求GDP的城镇化导致许多土地被征用、河湖被填平,大量的建筑拔地而起,越是核心地段建筑密度越高,“不能呼吸”的地面也越来越多。以记者所在的城市为例,几十年前这里的地面径流系数是0.3,现在是0.6,也就是说现在一下雨60%的水要在地面上流来流去,主要原因就是大量的工程建设让路面硬化,导致雨水无法渗透到地下。

海绵城市和雨水收集的关系插图

海绵城市和雨水收集的关系插图1

海绵城市和雨水收集的关系插图2

海绵城市和雨水收集的关系插图3

每当有城市发生严重内涝,人们总习惯性地追问下水道,因为人人耳熟能详——“下水道是一座城市的良心”。然而,就防灾减灾而言,每一个城市工程的建设可能都要考虑“良心”问题。如果不首先考虑防灾减灾,城市建设可能会造成大量浪费。采访中,专家的一句话概括了单向度的城市建设思维的危害——“花七八年搞建设,可能在一夜之间被一场大雨冲光,还要搭上大量的抢险救灾成本。”
有人突发奇想:我们为什么不建一座能吸水的城市?世界上确实有这样的城市——在日本有不少城市的大楼和民居都实行楼顶绿化,大雨下来后被植物过滤并从根系渗漏到地下大大小小的蓄水池里,既可以补充地下水,也可以用于灌溉、洗车等。在台湾,一条超长的地下排水沟可将台北的雨水储存或直排大海,让台北的街道不会内涝。这些城市被人们形象地称为“海绵城市”,它们是城市建设中为防灾减灾和生态建设留出弹性空间的结果。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呼吁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从今年开始,中央财政将连续三年为“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提供资金支持,这无疑将引导和鼓励更多城市在防灾减灾和生态建设方面向多向度发展。摈弃单一思维和单向度的城市发展方式,给防灾减灾和生态建设留出更多空间,也将为人的生存和发展留出更多空间。
海绵城市和雨水收集的关系插图4

建设海绵城市 倡导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探索新型城镇化道路,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战略性任务。按照国务院批复精神,陕西省西咸新区以创新城市发展方式为主题、建设现代田园城市为目标,建设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范例。沣西新城作为西咸新区五大组团之一,自觉践行低影响开发理念,以海绵城市建设为突破口和着力点,在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道路深度融合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观念创新:以海绵城市建设引领城市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2013年12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要求,“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2014年1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台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12月,住建部、财政部、水利部三部委联合启动了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申报工作。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是一座城市最灵动的元素、最宝贵的资源。西咸新区沣西新城,虽然地处西北,但境内有沣河、渭河等6条自然水系,年平均降水量在600毫米以上。水系与降水是宝贵的财富资源,具有海绵城市建设的良好基础。
为此,我们在三个方面进行了观念创新。一是建设“河之城、水之韵”的现代田园城市。组建之初,就依托水系的自然分割,运用国际尖端的规划理念,构建“核心板块支撑,快速交通连接,都市农业衬托,优美小镇点缀”的现代田园城市形态,将城市“摊大饼”分解成组团“微循环”,把地面的“大水泥盖子”分解成一个个独立的“小海绵”,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规划基础。二是生态溶解城市。依托自然肌理,建设沣河渭河沿河景观带、自然绿廊和中央公园、城市绿环和组团公园、社区公园和街头绿地,营造层次清晰、架构分明的开放空间和城市体系,给自然留下更多空间,形成生态本底,维持自然平衡的生态循环。三是敬重自然的规划理念。在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中,运用低影响开发技术,改变传统城市建大管子、以快排为主的雨水处理方式,借助自然力量排水,“源头分散”“慢排缓释”,就近收集、存蓄、渗透、净化雨水,让城市如同生态“海绵”般舒畅地“呼吸吐纳”,让“急冲冲”的雨水变“害”为“宝”,实现雨水在城市中的自然迁移,实现资源的“削峰平谷”、低碳循环。

体系构建:形成海绵城市建设综合治理体系
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沣西新城从2012年开始,就自觉按照低影响开发的理念,推进雨水的综合利用。当前,正以习近平总书记建设海绵城市建设要求为统领,在住建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框架下,进行理论化、标准化和系统化。
理论指导体系。与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共同发起,成立中国海绵城市建设(LID)技术创新联盟,筹建LID技术中心,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长期理论和技术指导。委托西安理工大学、西安市政设计研究院开展《沣西新城雨水净化与利用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研究,结合城市生态保护、土地利用、绿地系统、市政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等相关内容,合理确定城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及其对应。突出面源污染处理、雨水收集利用、暴雨重现期提升等重点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出台了因地制宜、经济务实的措施和技法。设立雨水利用监测点,对雨水花园、生态滤沟的水质净化、水量削减、负荷承载等指标进行监测,得到沣西土壤、雨水的相关数据,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技术标准体系。海绵城市建设必须是模块化、可复制的。为此,我们自觉加强海绵城市建设的标准指引。一方面,严格规划设计条件。所有出让土地均严格控制地下建筑密度,地面透水必须率大于40%,确保每个小地块形成“小海绵”。未来沣西新城建成区可渗水面积将达50%以上。另一方面,全面推广绿色建筑。按照绿色建筑一星级标准,开工200万平方米高质量保障房,全面推广太阳能综合利用、地源热泵、外墙外保温和节地、节材、节水、节能等绿色建筑等技术,鼓励设计、建设高星级绿色商业开发项目,逐步从单体示范向规模化、区域化发展过渡。
运营监管体系。按照建管结合的原则,积极构建三个体系。一是整体评价体系。当前,海绵城市建设还没有一个固定模式可循。我们坚持问题导向,正在研究出台《西咸新区沣西新城雨水利用规范和条例》,以透水地面覆盖率、雨水综合利用率、绿化覆盖率、排涝标准等为主体,形成硬约束的指标评价体系,勾勒出海绵城市的基本蓝图。二是建设标准体系。继续把扩面作为重点,对技术工法及时总结提升,出台,制定《生态滤沟雨水利用系统设计指南》、《城市雨水花园设计建造技术指南》,自建项目强制性执行,社会项目激励性推广。这些标准,既符合国家最新出台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要求,又有基于西北地区的实用性创新,加快了海绵城市建设的速度。三是组织实施体系。对海绵城市建设涉及到的规划、立项、土地、设计、建设、执法等各个方面,事项全领域管理,加强全流程监督,形成长效机制,完善具有引导性和竞争性的综合治理结构。

实践探索:因地制宜打造四级海绵城市建设系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我们统筹现代田园城市建设、海绵城市建设和新型城镇化道路探索,打造四级海绵城市建设系统。
建筑地块确保应收尽收。建筑地块是分流和回用的重点。雨水经过生态屋顶收集过滤,汇流到下沉式绿地和蓄水池。雨量较大时,流入雨水花园,形成微型水景,补充地下水。极端情况下,通过溢流井进入市政管网。
市政道路绿地加强集水功能。道路是地表径流的重要来源。雨水从道沿豁口流入隔离带下凹式绿地,卵石、炉渣、砂子构成的滤层就像海绵一样净化和存储雨水。多余的雨水,通过高于绿地的雨水篦子,大部分流入附近的速渗井,剩余部分溢流至调蓄池。
景观绿地依托地形自然收集雨水。城市绿地、广场等公共空间的雨水,被植被和土壤充分吸收。富余雨水流向低洼区域,汇聚到由黄砂构成的速渗井,回补地下水。
中央雨洪系统形成调蓄枢纽。目前,沣西新城正在建设一条6.8公里、不间断的生态绿廊。整个城市的富余雨水最终汇聚到这里,使它成为调蓄枢纽,最大限度地实现了雨水的存储和回用,更是这座城市的生态项链和广大市民的休憩氧吧。
这些简便易行的工程措施,并不增加政府投入,却使绿化覆盖率达到45%以上。沣西新城每年8600万立方米受水量,综合利用率达到80%,可收集地表径流4500万立方米,节约绿化景观用水费用1.5亿元,显著消除面源污染,大大提高排控标准,彻底杜绝“城市看海”。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避免地下水位降低,也是应对水危机、维护水安全的有效措施。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西咸新区沣西新城,探索以人为本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建设海绵城市,倡导生态文明,助力美丽中国。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通过海绵城市建设,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城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

什么是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和雨水收集的关系插图5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想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中。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
海绵城市六大要素
海绵城市和雨水收集的关系插图6
渗:由于城市下垫面过硬,到处都是水泥,改变了原有自然生态和水文特征,因此,要加强自然的渗透,把身体放在第一位。可避免地表径流,减少从水泥地面、路面汇集到管网里,同时,涵养地下水,补充地下水的不足,还能通过土壤净化水质,改善城市微气候。渗透雨水方法多样,主要是改变各种路面、地面铺装材料,改造屋顶绿化,调整绿地竖向,从源头将雨水留下来然后“渗”下去。 海绵城市和雨水收集的关系插图7

蓄:即把雨水留下来,要尊重自然的地形地貌,使降雨得到自然散落,现在人工建设破坏了自然地形地貌后,短时间内汇集到一个地方,就形成了内涝。所以要把降雨蓄起来,以达到调蓄和错峰。而当下海绵城市蓄水缓解没有固定的标准和要求,地下蓄水样式多样,总体常用形式有两种,地下蓄水池、塑料模块蓄水。
海绵城市和雨水收集的关系插图8
滞:其主要作用是延缓短时间内形成的雨水径流量。通过微地形调节,让雨水 慢慢地汇集到一个地方,用时间换空间。通过“滞”,可以延缓形成径流的高峰。具体形式总结为三种:雨水花园,生态滞留池、渗透池、人工湿地。 海绵城市和雨水收集的关系插图9
净:通过土壤渗透、植被、绿地系统、水体等对水质产生净化作用。雨水净化系统根据区域环境不同大体分为三类:居住区雨水收集净化、工业区雨水收集净化、市政公共区域雨水收集净化。根据这个三种区域环境可设置不同的雨水净化环境,而现阶段较为熟系的净化过程分三个环节,土壤渗滤净化、人工湿地净化、生物处理。
海绵城市和雨水收集的关系插图10

用:在经过土壤渗滤净化,人工湿地净化、生物处理多层净化之后的雨水要尽可能被利用,不管是丰水地区还是缺水地区,都应该加强对雨水资源的利用。不仅能缓解洪涝灾害,收集的水资源还可以进行利用,如将停车场上面的雨水收集净化后用于洗车等。我们应该通过“渗”涵养,通过“蓄”把水留在原地,再通过净化把水“用”在原地。
海绵城市和雨水收集的关系插图11
排:利用城市竖向与工程设施相结合,排水防涝设施与天然水系河道相结合,地面排水与地下雨水管渠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一般排放和超标雨水的排放,避免内涝等灾害。经过雨水花园、生态滞留区、渗透池净化之后蓄起来的雨水一部分用于绿化灌溉、日常生活、一部分经过渗透补给地下水,多余的部分就经市政管网排进河流。不仅降低了雨水峰值过高时出现积水的几率,也减少了第一时间对水源的直接污染。
为什么要建设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和雨水收集的关系插图12
根据国家防总统计,过去三年内我国超过360个城市遭遇内涝,直接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目前,“逢雨必涝”已经成为我国城市重大灾害之一。随着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造成的“热岛效应”和“混浊岛效应”增强,城市暴雨现象频率不断增加,城市存在大量的硬质铺装,如泊油路、水泥路面,降雨时水渗透性不好,储水体较少,无法滞纳短期急剧增加的雨水。目前国内许多城市排水管网设计标准普遍较低,有的地方排水设施不健全、不完善,排水系统建设滞后,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自然水体破坏严重,变为城市建设用地后,水面率普遍降低,给城市排水造成径流量增加、调蓄能力下降的双重压力,这是近年来城市内涝频繁发生的重要原因。
根据房城乡建设部统计,全国657个城市中有300多个属于联合国人居环境署评价标准中的“严重缺失”和“缺失”城市。其中大部分位于我国温带、亚热带季风区,因此在雨季往往存在降雨集中导致的城市内涝现象。当前我国99%以上的城市属于雨水集中快排模式,天然降水对城市干旱现象的缓解非常有限。

管网改造成本高,施工难度大,费效比低。尽管很多城市因涉及标准低、排水设施建设滞后导致的因雨致涝的现象比较严重,但受制于城区管网线路复杂、改造体量大,资金需求度高而难以短时间内改善情况。我国大部分城市位于季风区,对于很多降水不充沛的地区,降雨多集中在很短的几个时点,为此进行全城范围的“外科手术式”的改造费效比不高,难以获得足够的支持。
建设海绵城市的意义
海绵城市建成后,能够有效减少雨水外排、净化雨水水质、促进雨水入渗,并充分利用雨水资源,从而有效缓解目前城市突出的内涝灾害、雨水径流污染、水资源短缺等问题。不仅如此,对于城市居民而言,海绵城市通过城市植被、湿地、坑康、溪流的保存与修复,可以明显增加城市绿地,减少城市热岛效应,调节城市小气候,改善城市人居环境。 海绵城市建设该如何落实?海绵城市建设部是一个部门一个单位就能完成的,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政府是海绵城市建设的责任主体,应统筹调规划、国土、排水、道路、交通、园林等职能部分,充分发挥城市总体规划的引领作用,因地制宜地确定海绵城市的控制目标。同时,社会公众要做海绵城市建设的支持者、参与者,比如,在宅前屋后建设各类雨水花园、绿色阳台、微型湿地、屋顶菜园。
海绵城市优点突出,雨水利用率提高三倍
海绵城市主要有五大好处。通过低影响开发模式防止内涝,可以有效地减少进入排水管网的雨水总量、单位时间内的雨水径流量。 1、减轻排水管网压力,减少扩建排水管网的巨额投资。 2、可以增加雨水下渗量,减少城市地面沉降想象,缓解地面塌陷现象,强化城市自然水系的循环,解决城市缺水难题。 3、海绵城市依托海绵体调节给排水,大大减少了新建设排水管道和钢筋混凝土水池的工程量。 4、调蓄设施又往往与城市既有的绿地、园林、景观水体相结合,“净增成本”比较低。
5、能大幅减少水新环境污染治理费用,降低城市内涝造成的巨额损失。

海绵城市和雨水收集的关系插图13
传统城市模式:改造自然、利用提低资源、改变原有生态、粗放式减少、地表径流量大增 海绵城市模式:顺应自然、人与自然和谐、保护原有生态、低影响开发、地表径流量不变

雨水收集回用系统-雨水综合利用总说明
本图集适用于民用建筑及小区、工业建筑及厂区的雨水利用工程。市政雨水利用工程可参考本图。 本图集不适用于雨水作为生活饮用补水,游泳池补水的雨水利用工程。
设计依据
《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2006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2009年版) 《建筑中水设计规范》GB50336-2002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 《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2-2002
系统类型与构成
1.系统类型
1.1雨水利用系统包括:雨水入渗、雨水收集系统回用、雨水调蓄排放、如图1。
目前我国建筑小区雨水利用工程中最普通采用的是雨水入渗和雨水收集回用,一个工程项目可采用其中一种,或两种同时采用。

海绵城市和雨水收集的关系插图14 
1.2图1中的三种雨水利用系统都应设置雨水储存容积和雨水溢流外排设施。
2.入渗系统的构成
入渗系统可分为埋地入渗和地面入渗
2.1埋地入渗系统的入渗面隐蔽在地表之下,通过埋地入渗设施实现雨水的入渗。入渗设施的选用、施工图设计一般由给排水专业完成。埋地入渗系统的典型构成见图2 海绵城市和雨水收集的关系插图15
2.2地面入渗的入渗面裸露在地表面,其设施一般由室外土建、景观环境、给水排水等专业设计和施工。地面入渗的一般典型构成如图3所示,硬化面积雨水可直接进入入渗设施。透水砖、透水路面等就地入渗设施未在地面渗透图中表示。地面入渗系统可参见土建专业标准图。
海绵城市和雨水收集的关系插图16

2.3拦污雨水口的功能是收集雨水,同时拦截雨水中的树叶等杂物。雨水口内设置网筐,拦截雨水中的固体物质,网筐能够取出清理。雨水口为成品,材质为树脂混凝土或PE塑料。
2.4雨水过滤井设置在入渗设备的入口处,主要功能是初沉淀,去除雨水中的泥沙,减少入渗设施内的沉积物。雨水过滤井为成品,材质为pp塑料。
2.5入渗设施是埋地入渗系统的核心单元,雨水在这里储存和渗透。主要有:入渗管沟,模块渗透沟、入渗池、入渗井等,其中入渗管沟由穿孔管外敷砾石构成。
入渗设施的土壤渗透面处需要敷设土工布。

3.雨水收集回用系统的构成
3.1雨水收集回用系统一般包括:收集、弃流、雨水储存、水质处理和雨水回用。 当雨水较为洁净时,也可不设置初期雨水弃流。
3.2景观水体(不包括喷泉等水质要求较高的水景)雨水收集回用系统的构成简单且节省造价,其典型构成见图4.
海绵城市和雨水收集的关系插图17

1)汇集的雨水经弃流装置或弃流系统,用管道输送到景观水体中储存,超过设计利用标准的水量经溢流管排到市政雨水管网中,汇集的雨水为屋面雨水,也可是屋面、路面混合雨水。 2)当水体周边有慢坡绿地时,硬化面的雨水可流经绿地进入水体,这时绿地可起到对初期雨水的净化作用,替代弃流装置或弃流系统。若绿地需要在雨季施肥,绿地径流宜采取工程措施进行初期雨水弃流。 3)水质净化系统维持水体的水质达到使用标准,水体储存的雨水可用于景观水体补水,浇灌绿地等杂用。水质净化系统属景观水体的常规配置设备,可兼作雨水的净化设施。 4)水体既是雨水用户(或用户之一),又是雨水的储存设施。雨水的蓄存通过如下方实现:水体设置旱季(低)水位和雨季(高)水位,两水位之间的容积蓄存雨水,或者设置设计水位和溢流水位,利用水位之间的容积蓄存雨水。景观设计应考虑不同水面标高时的景观效果。 5)对于无市政雨水管道的居住区或村镇,溢流雨水可引入地面水体或排水沟,当建筑区中另有中水等水源时,系统中还应含有补水设施。
3.3生活杂用水或空调冷却塔补水的雨水收集回用系统的典型构成见图5.
海绵城市和雨水收集的关系插图18

1)经过初期弃流的雨水用管道输送到储存池中,超过设计标准的雨水量溢流排除到市政雨水管网。 2)图中用水管网的用户包括绿化用水、循环冷却系统补水、汽车冲洗用水、路面、地面冲洗用水、冲厕用水、消防用水等。 3)系统中必须设置补水设施

3.4弃流装置或系统。弃流环节的主要功能是拦截降雨初期径流,径流厚度一般不超过2~3mm,当拦截的水量达到设定值时弃流终止,或者根据来水的水质决定是否弃流。拦截的初期雨水或排水市政雨水管网,或就地入渗。弃流装置有容积式和流量计量式。弃流系统由分流井、弃流设备、初期过滤设备构成,如图6,其功能和原理详见安装图部分。
海绵城市和雨水收集的关系插图19

3.5雨水储存有土建水池、成品容器、塑料模块拼装池等多种类型。雨水储存的停留时间一般在几天以上,储存过程中会形成自然沉淀,使水质得到净化。储存池的超量来水很难控制,因此水池一般设于室外或设在地下室与室内空间隔离。雨水储存是系统构成的必要单元。
3.6雨水的水质处理有多种形式,一般有:絮凝过滤、普通过滤、快速过滤等。当雨水用户对水质要求非常高时,可在过滤处理后增加深度处理。雨水水质处理去除的污染物主要是CODSS、色度等。经过处理的水,其水质要求执行《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20063.2.5条规定。雨水污染物的可生化性很低,不宜采用生化处理设备。
3.7调蓄排放系统的构成
调蓄排放系统由雨水收集管网、调蓄实施、排水管构成,其中调蓄设施有限利用天然洼地、池塘、景观水体,也可采用埋地蓄池。

4、系统选用
1.系统选用原则
1.1雨水利用的目标是拦截雨水,降低外排径流量,雨水利用系统的选择、配置围绕此目标进行。 1.2当采用一种系统控制利用的雨水量达不到雨水控制目标时,应组合采用入渗系统和收集回用系统,或调蓄排放系统。 1.3年均降雨量较少的城市,宜首选地面雨水入渗系统。 1.4设有景观水体的建筑区,宜首选收集雨水进入景观水体储存,并回用于水体补水或生活杂用水。 1.5对于降雨量充沛(例如年均降雨量大于800mm)且杂用水需求用量较多的建设项目,宜有限选用雨水收集回用系统。 1.6雨水需求用水量较小的建设项目,应优先选择雨水入渗系统。 1.7地面雨水宜采用入渗系统。 1.8收集回用系统宜收集屋面等洁净汇水面雨水。当以景观水体储存雨水时,可收集地面雨水,地面雨水最好流经草地或初期雨水弃流设施再进入景观水体。 1.9下列情况之一者不得采用雨水入渗系统: 1)土壤渗透面与地下水位的距离小于1.0m 2)土壤的渗透系数小于1X10-6m/S或大于1X10-3m/S 1.10下列场所之一者不得采用雨水入渗系统: 1)需放置陡坡坍塌、滑坡灾害的危险场所。 2)对居住环境环境以及自然环境造成危害的场所 3)自重湿陷性黄土、膨胀土和高含盐土等特殊土壤地址场所。 1.11下列情况之一者不宜采用雨水收集回用系统: 1)年均降雨量下雨400mm 2)雨水年回用水量小于项目年总用水量的3%
4.2入渗系统
1.入渗系统宜有限选择下凹绿地等地面入渗系统。 2.采用埋地入渗系统时,宜优先用入渗管沟、模块渗透沟。采用入渗池时,应进行详细的土力、承载计算,且土壤渗透系数应大于5X10-5m/s。 3.地下室顶板上面的覆土层当顶板和土层之间敷设有疏水板(管)时,可用于土壤入渗。 4.埋地入渗设施不应设置机动车道下。入渗管-渠包裹土工布的外侧变距建筑基础外墙不得小于3m,入渗池外壁距建筑基础外壁不得小于10m
4.3收集回用系统
1.当建筑区设有景观水体时,雨水利用应优先选择景观水体蓄存雨水,储存的雨水可做水体补水、绿地浇灌和地面浇晒等杂用水。 2.设有冷却塔的建设项目,雨水收集回用系统的雨水用户宜包括冷却塔补水。由于空调冷却塔补水的水质要求较高,水质处理工艺应至少采用絮凝过滤。当雨水水质较差时应采用深度处理。 3.当雨水回用部位仅为绿地浇灌和地面冲洗时,可省略消毒工艺,若雨水原水水质较好(比如多雨城市的清洁屋面雨水),水质处理工艺、用水调节单元都可省略,用水直接从雨水储存池抽取,但应确保从水位的上部取水,不扰动池底部的沉积层。
4.水质处理工艺或设备的选择应根据用水的水质要求和进水水质确定。出水水质应满足《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2006第3.2.5条要求。
海绵城市和雨水收集的关系插图20

雨水收集系统,指雨水收集的整个过程,可分五大环节即通过雨水收集管道收集雨水-弃流截污-PP雨水收集池储存雨水-过滤消毒-净化回用,收集到的雨水用于浇溉农作物、补充地下水、还可用于景观环境、绿化、洗车场用水、道路冲洗冷却水补充、冲厕等非生活用水用途。可以节约水资源,大大缓解我国的缺水问题。

中文名 雨水收集系统

外文名 Rainwater Harvesting System 意义 节能环保、资源利用

主要配置 PP雨水模块、SMC玻璃钢水池 雨水收集 节约能源、造福子孙

亮点 控制径流,解决城市内涝等

系统简介
雨水收集系统,是将雨水根据需求进行收集后,并经过对收集的雨水进行处理后达到符合设计使用标准的系统。现今多数由弃流过滤系统、蓄水系统、净化系统组成。 雨水收集系统根据雨水来源不同,可粗略分为两类。 一、屋顶雨水。屋顶雨水相对干净,杂质、泥沙及其他污染物少,可通过弃流和简单过滤后,直接排入蓄水系统,进行处理后使用。 二、地面雨水。地面的雨水杂质多,污染物源复杂。在弃流和粗略过滤后,还必须进行沉淀才能排入蓄水系统。
系统分类
按照汇水区域区分方式如下: (1)屋顶建筑顶部汇水 (2)地面、道路、绿地 (3)公园以及运动场所
系统特性
各不同的雨水收集流程都具有针对性,可以有效处理不同汇水面的雨水。既可以有效收集雨水又可以合理节约成本兼顾系统的雨水预处理、雨水蓄水、雨水深度净化、雨水供水、补水和系统控制,全面科学。采用大量新型专利、专业装置,材料,可以方便地解决雨水收集中特殊问题,如弃流、蓄水、供水等。收集设计中尽可能避免电气设备的使用,更多利用雨水自流的特点完成污染物的自动排放,净化、收集,做到真正节能、环保、高使用寿命、低成本的特点。整套系统都由雨水控制器进行控制,完成收集、净化、供水、补水,安全保护等功能。
收集意义
雨水收集系统,是指雨水收集的整个全过程,雨水收集主要包括四个主要方面:初期弃流---过滤---储存---回用。完成了这四个阶段,就是一个雨水收集的全过程,也就是雨水收集系统。
回用工艺流程
雨水管道--------截污管道--------雨水弃流过滤装置--------雨水自动过滤器--------雨水蓄水模块--------消毒处理--------用水点
工艺流程图说明:初期雨水经过多道预处理环节,保证了所收集雨水的水质。采用蓄水模块进行蓄水,有效保证了蓄水水质,同时不占用空间,施工简单、方便,更加环保、安全。通过压力控制泵和雨水控制器可以很方便地将雨水送至用水点,同时雨水控制器可以实时反应雨水蓄水池的水位状况,从而到达用水点。
雨水收集的意义:可以达到节能减排,绿色环保,减少雨水的排放量,使干旱,紧急情况(如火灾)能有水可取。另外可以用到生活中的杂用水,节约自来水,减少水处理的成本。
下篇文章内容为大家讲述的是:浅析雨水收集利用技术集中方式和意义,给排水系统是现代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系统,而在给排水系统设计中,对雨水进行收集利用是一项有效的手段和措施,雨水收集利用技术的应用,既能产生较高的社会效益,也能产生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所以,在给排水设计中应当要充分应用雨水收集利用技术,并不断研究更加先进的雨水回收利用技术。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