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电话

4008-780-280

联系我们

龙康环保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全国免费服务热线: 4008-780-280
技术服务中心电话: 020-28185170
联系电话: 13016013265
邮箱联系: admin@longk.com
工厂地址:湖北省咸宁市嘉鱼县潘家湾镇嘉鱼产业新城园区内
总厂地址:广州市花都区炭步黄村工业区

更多联系方式

发展海绵城市有哪些难题

本文“龙康”介绍了海绵城市的背景及简要介绍了海绵城市的概念,阐述了在海绵城市规划及可研阶段所遇到的难题。最后从技术、管理、运用等方面提出了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几点建议。 发展海绵城市有哪些难题插图 一、海绵城市提出的背景
从上世纪80年代起,我国兴起了城镇化的建设。到2011年,中国城镇化规模首次达到50%,标志着我国从传统的农业大国正慢慢转变成为一个城镇化、工业化的现代大国。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连绵不绝的“城市病”也随之出现,例如不断的地面硬化导致城市综合径流系数偏高,传统的“灰色设施”排水能力已远远落后。据住建部2010年对国内351个城市专项调研显示,2008~2010年间,有62%的城市发生国不同程度的内涝,给我国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对人民的安全造成了威胁。基于此背景,习主席于2014年提出了海绵城市的概念,并提到了六字箴言“渗、滞、蓄、净、用、排”。紧接着,住建部、财政部和水利部启动了2015年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申报工作,截止同年年底,共有16个城市申报了试点城市。从目前形式可以看出,海绵城市正在如火如茶的进行着。
二、海绵城市简介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具有海绵一样的特征,雨季时能够将雨水吸收、下渗、蓄存并净化雨水,旱季时能够将之前储存的水量取出并利用,能排洪防涝、抵御干旱,像海绵一样具有弹性。
海绵城市主要工程内容包含了三个方面:
(1)包含并维持现有的生态系统。城市里的水体、湖泊、湿地、沟渠均能够容纳、调蓄雨量,是天然的蓄水池,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并包含维持它们的自然水文特征。 (2)生态恢复、修复。原有的建设模式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使水体等环节丧失了自身的水文特征,而海绵城市的任务则是使用生态手段,使其生态环境恢复到未开发破坏前的状态。 (3)低影响开发。在城市开发中,控制开发强度,保留生态用地,增加透水地面,尽最大可能减少对城市原有生态的破坏。
三、海绵城市建设的难点
据资料统计,目前大部分海绵城市的减少仅处于规划、可研阶段,在本阶段的摸索、研究中,却碰到了种种困难以及难点。本文将从技术、管理、运营等方面分别阐述。
1.1基础资料缺失
总所周知,海绵城市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它的核心目标是将整个城市区域的综合净流系数降到0.50以下,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70~80%。海绵城市的建设与气候条件、地形地貌、土壤下垫面等息息相关,而我国目前缺乏相关的技术体系和基础研究,缺乏相关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行维护、政策管理等技术人员。另外,许多城市的总体规划或其他相关的专项规划由于编制年限较早的内容,无法对海绵城市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提供有效的支撑。因此,如何筛选符合自然、经济条件的低影响开发技术,如何科学合理的确定开发指标体系,仍然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摸索与完善。就目前设计人员面临的情况来看可以总结为以下两点: (1)涉及到海绵城市的基础资料往往不全。再生水、交通、防洪排涝属于近年来才开始重视的内容,比较稀缺。缺少这方面的规划资料对整个海绵城市系统性的减少以及评估都带来影响。 (2)现有资料年份久远。有的现状资料与现实情况不一致,无法提供实际,有效的数据,导致海绵城市的预测工程规模与实际工程规模相差甚远。
1.2径流总量的确定
海绵城市的一个核心任务是将70%~80%的径流总量就地消解、利用。净流总量是根据当地降雨量资料求得。采用多少年的降雨资料值得商榷,按要求,一般采用20-30年降雨资料才具有代表性。因为全球温室效应,部分地区近几年降雨量与前几十年有显著差异。采用多少年的降雨量资料直接影响到海绵城市的建设规模。
1.3部分设施难以实施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里提到了16项单项设施,对降低综合径流系数起到重要作用的设施主要包括绿色屋顶、下凹式绿地、渗透路面三项设施。在实际调研中发现,南方地区居民建筑的屋顶布满了太阳能设施,剩下的面积已经无法在布置绿色屋面,只剩下公共建筑的屋面可以利用。绿色屋顶面积的减少势必要提高下凹式绿地和渗透路面在绿地和道路所占的比例。据有关案例显示,某个片区内下凹式绿地占绿地面积比例高达60%,考虑到部分绿地(公园绿地)不能大面积改造的因素,增加了改造的难度和造价。
1.4老城区实施难度大
海绵城市的建设不仅包含新城区,同样也涉及到老城区,老城区现有的建设模式与海绵城市的建设模式相差较大。老城区基本无绿色屋顶、下凹式绿地等设施,导致了其改造困难。同时老城区人口密度大,改造可能会造成一定的社会影响需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和引导,强化民众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认知和认可。
1.5地下水位过高
我国地域辽阔,降雨量也随着地域的改变而千差万别,总体来说东南多、西北少。在降雨量丰富的部分区域,地下水位高的区域,下凹式绿地和渗透路面的下渗能力就会打打折扣,可能在低洼地区造成积水等现象。其次在地下水位高的地区,让雨水下渗会再次抬高地下水位,会对建筑物的结构造成负面影响,例如地下水位的上升可直接导致建筑物的变形和进一步的严重破坏。地下水水位变化及其腐蚀性和渗流破坏等不良地质作用,对工程的稳定性产生严重的不利影响,必须予以重视。
1.6资金筹措难
海绵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涉及资金动辄几十亿、上百亿且大部分项目都是公益性的、无收益的,无形中增加了政府的负担。目前最常用的运营模式为PPP。由于PPP项目融资涉及资金规模大、周期长、参与方众多且结构复杂,导致项目融资的风险很大。另外,处于西部欠发达地区,较东部沿海发达城市而言经济发展滞后,筹资能力比较弱,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程度较低,加之经济新常态下,地方经济增速减缓而引起社会投资响应不够。同时,由于中央对地方土地财政及融资平台的管理加强,地方政府融资能力受到较大制约,可能影响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资金来源。随着中央财经政策的不断创新,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的机制加快推进,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投资和生态环境投资的热情不断提高,可从一定程度上降低项目实施的资金风险。
1.7组织管理风险
海绵城市建设设计政府多个部门的协调与沟通,也涉及到多个规划的相互配合、调整和统一,需要强有力的组织管理和实施能力。同时,由于海绵城市建设周期较短,项目实施进度紧张,各部门的相互衔接更为重要。
1.8预期效果验证风险
海绵城市利用低影响开发技术来维持开发前原有水文地质条件,控制径流污染,减少污染排放,实现开发区域的生态水循环,但缺少监测评估机制,难以分析海绵城市所取得的效果。需要建立后评价反馈体系及标准。
结语
(1)尽快完善相关资料,如交通、再生水、防洪排涝等规划及现状资料,为建设海绵城市提供充足的保障。 (2)建议成立专项课题,确定海绵城市所需气象资料的年限。 (3)对实施海绵城市的区域研究单向设施(例如绿色屋顶等)是否具有可行性,并确定合适的改造比例。 (4)老城区的改造可以适当落后于新城区并借鉴其经验。 (5)对于地下水位高的区域,着重对其地质土壤和高程进行分析,研究是否有条件做海绵城市。 (6)完善投融资机制,争取社会资本。 (7)应对组织管理风险,建议建立强有力的海绵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和协调机制,最大可能保证目的组织和实施。 (8)完善监测评估机制,建立后评估反馈体系及标准。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